顯示具有 Wireles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Wireles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RF Q&A

 Q1. "Filter in front of LNA" vs "LNA in front of filter"

A1. "LNA in front of filter" (w/ proper frequency response) provides better RF performance.


Q2. PA linearity index?


Q3. Spectrum Analyzer : Resolution BW vs Video BW

A3. Resolution BW : frequency axis grid

    Video BW : displayed spectrum is low-pass filtered.


Q4. Btwn TDD and FDD, which requires higher quality power supply? why?

    (same Fc, BW, 64QAM and peak power)

A4. FDD. Higher power supply helps inter band seperation.

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未來汽車緊急傳呼系統(NG eCALL)

Source https://www.ctimes.com.tw/DispArt/tw/%E8%87%AA%E5%8B%95%E7%B7%8A%E6%80%A5%E5%82%B3%E5%91%BC%E7%B3%BB%E7%B5%B1/ETSI/IMS/%E8%BB%8A%E8%BC%89%E9%81%A0%E7%AB%AF%E8%B3%87%E8%A8%8A%E6%9C%8D%E5%8B%99/CEN/190719133326.shtml


在汽車自動緊急傳呼系統(eCall)導入之前,曾經在歐洲層面進行了多年的討論和協調。自2018年3月起,歐盟所有新認證車型都必須配備該系統。雖然eCall只在數量相對較少的車輛中進行了安裝,但它在技術層面已經過時。eCall的繼任者正在等待時機。


在發生嚴重交通事故時,eCall會透過行動電話自動聯絡公共安全應答點(PSAP),車載電子設備確定是否發生嚴重事故,其中安全氣囊是否釋放是事故嚴重程度之典型標誌,也可以使用SOS按鈕手動觸發系統,來報告不同類型緊急狀況或事故是否涉及其他車輛。


現有的eCall安裝基於ETSI和CEN標準,這些標準的制定始於大約15年前。系統使用帶內調變解調器,透過GSM語音通道以音訊傳輸(使用類似於傳真機的鳴叫音)eCall最小資料集(MSD)到112緊急號碼。選擇這種技術上已經過時的解決方案,是因為當時似乎只有GSM能夠提供必要的國際覆蓋。規劃階段這很合乎情理,但當下手機技術發展已經讓業界對此產生質疑。


德國保險業估計,到2035年才能達到近乎完全的eCall市場覆蓋率。但到那時,一些歐洲國家將不再提供GSM網路,因為LTE和5G迫切需要這些頻譜。目前,已有超過95%歐洲人口可以使用LTE網路,所以出現的問題是:這會對eCall產生哪些影響?網路營運商不可能僅僅為了提供這種eCall服務而維持GSM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可能是一種混合模式:基於GSM和當代新興系統的eCall將共存於車載遠端資訊服務(telematics)系統中,以便在汽車所在之處都能保持功能暢通。


從eCall到NG eCall

eCall的繼任者已經被指定為是下一世代eCall(NG eCall)。在基於IP的LTE系統中,NG eCall自然地將不使用調變音訊訊號進行資料傳輸。但它仍將使用語音傳輸,因為eCall不僅只傳輸資料,還可建立與事故車輛的語音連結。LTE IP多媒體子系統(IMS)可以支援服務。IMS是用於陸地和行動電話網路中基於IP多媒體應用的傳輸技術,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啟用電話,在LTE中被稱為語音LTE(VoLTE)。


IMS並不是新技術,它始於21世紀初,基於ETSI(TISPAN)和3GPP(IMS)開發的舊行業標準。隨著LTE導入,IMS框架得以建立,可用於語音傳輸、視訊電話、短信服務等等。IMS也是可用于NG eCall的完美基礎技術,並且經過適當調整。 3GPP的Release 14規定了一個網路支援標識,可告知網路是否支援NG eCall或者是否必須使用傳統eCall。這確保了eCall和NG eCall可以共存(圖1)。



圖1 : 在LTE網路中,網路支援指示能夠確定是否支援NG eCall,或是否需要傳統的eCall。
圖1 : 在LTE網路中,網路支援指示能夠確定是否支援NG eCall,或是否需要傳統的eCall。

NG eCall如何運作?

如果連接到LTE網路的車輛發生事故,遠端資訊服務系統將評估網路對於NG eCall的支援標識。如果支援NG eCall,則車輛可使用會話發起協定(SIP)和會話描述協定(SDP)透過IMS發出緊急傳呼。如果不支援NG eCall,則需要向GSM網路進行切換(電路交換機回退),以便透過GSM帶內調變解調器進行傳統eCall。圖2顯示了如何建立連接。



圖2 : 在遠端資訊服務系統,網路和緊急傳呼中心之間建立NG eCall連接的詳細資訊。
圖2 : 在遠端資訊服務系統,網路和緊急傳呼中心之間建立NG eCall連接的詳細資訊。

傳呼到PSAP路徑由發送SIP中的資源名稱控制,以下統一資源名稱已經定義:


urn: service: sos.ecall.manual:


manual eCall


urn: service: sos.ecall.automatic:


automatic eCall


urn: service: test.sos.ecall:


test call


為了不丟失任何時間,MSD在建立傳呼時被發送到PSAP。該資料集目前限於140 bytes。但是在LTE網路中可以容易地增加資料量。


圖3顯示了eCall和NG eCall之比較。



圖3 : NG eCall(右)可以使用快速IP網路的功能來傳輸大量資料。
圖3 : NG eCall(右)可以使用快速IP網路的功能來傳輸大量資料。

NG eCall優勢

由於NG eCall建立了快速資料連接,因此系統可以傳輸MSD以外的資料,這些資料在緊急狀況下可能非常有用,例如駕駛員健康資料,可以透過藍牙連接到車輛的智慧手錶提供。如果連接了dashcam,則可以建立視訊連結,以便傳呼中心能夠有可視資訊。


在另一個層面,可以想像緊急傳呼中心能夠向車輛發送遠端指令,例如打開車門或關閉點火裝置。儘管這些特徵的資料存在隱私和IT安全方面的問題,但事實是NG eCall相較技術上已經過時的傳統eCal具有更多潛在功能。


這也是eCall服務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兩極化的一個原因,一種是使用112緊急號碼的公共系統,另一種是傳呼私人緊急傳呼中心的製造商專有系統。製造商需要安裝標準的eCall,但也可以實施自己的收費服務。如果他們這樣做,仍然必須讓車輛駕駛員選擇想要使用的系統,並確保如果專有系統不可用,車輛將自動切換到公共eCall。


為何當下開始使用NG eCall?

即使歐盟委員會尚未就NG eCall做出任何具有約束力的指令,但可以安全地假設它會這樣做。一旦足夠數量的網路運營商為NG eCall配置其LTE IMS,汽車行業就可以將其與適當設計的遠端資訊服務系統一起使用,包括私人緊急傳呼服務。它不需要,也絕對不會等待立法去強制解決問題。


即便已經在行動網路中實現NG eCall功能,在實際網路中測試遠端資訊服務系統也將困難且耗時,在現場測試中永遠無法實現資料再現。在IMS上也很難獲得測試結果,因為它是用戶無法訪問的網路基礎設施一部分。但是,客制化設計的測試和量測系統可以輕鬆、可靠地提供必要的資料。


T&M解決方案

Rohde&Schwarz長期以來一直在為基於GSM的eCall提供全面測試解決方案(圖4)。該系統的設計非常通用,甚至可用於俄羅斯緊急傳呼系統ERA-GLONASS(現在也是NG eCall)。為了處理NG eCall,R&S CMW-KA096已被添加到PC測試軟體套件中。作為行動網路模擬器的R&SRCMW500寬頻無線電通訊測試儀和R&SRSMBV100AGNSS模擬器都已具備所有必要功能。


@圖說;(圖4)可以使用此設置測試所有車輛緊急傳呼系統的接受程度。


R&SRCMW-KA096軟體可模擬支援NG eCall的緊急傳呼中心,並遠端控制可複製LTE行動網路和必要IMS基礎設施的R&SRCMW500。


透過由控制電腦和R&SRCMW500組成的測試裝置,可以驗證板載NG eCall電子設備(IVS)是否可以觸發NG eCall,選擇正確的網路,傳輸正確的MSD資料以及與之建立語音通訊,並透過緊急傳呼中心撥打LTE語音電話。MSD中的資料以RAW格式和解碼格式提供。如果將帶有GNSS選件的R&SRSMBV100A向量訊號發生器整合到測試設置,還可以檢查MSD條目(entry)的GNSS位置精度。


測試程式可以輕鬆擴展到多單元方案。這些場景可用於互用性測試,以模擬車輛進入不支援NG eCall之區域。在這種狀況下,有必要測試遠端資訊服務系統是否能夠使用傳統的eCall備份系統正確地發出緊急傳呼。


(本文作者Christian Hof為Rohde&Schwarz公司移動無線電測試儀產品經理)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TODO: 3GPP

Source http://www.sharetechnote.com/html/Handbook_LTE_PUCCH_Format.html

LTE Quick Reference                                  Go Back To Index    Home : www.sharetechnote.com 




PUCCH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carries a set of information called "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his is similar to PDCCH which carries DCI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Depending on what kind of information the UCI in PUCCH carries, PUCCH is classified into various formation as follows.
You may see a lot of different way of describing these formats depending on situation. It may be confusing at the beginning, but it would be better for you to get familiar with those different way of expression. You may want a single big table which has every details, but you will notice that those big table would be even more confusing.
So I will try to describe these formats in this page in various ways with a little bit different focus. You will see all of these are saying the same thing.. but in a little bit different perspective.

In 3GPP 36.213, section 10.1 UE procedure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assignment. The PUCCH format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 HARQ-ACK using PUCCH format 1a or 1b
  • HARQ-ACK using PUCCH format 1b with channel selection
  • Scheduling request (SR) using PUCCH format 1
  • HARQ-ACK and SR using PUCCH format 1a or 1b
  • CQI using PUCCH format 2
  • CQI and HARQ-ACK using PUCCH format
  • 2a or 2b for normal cyclic prefix
  • 2 for extended cyclic prefix

Following is a tabular format of description of specification described above in 3GPP specification (36.213-10.1.1 PUCCH format information).
PUCCH Format
UCI information
Format 1Scheduling Request (SR)
Format 1a1-bit HARQ ACK/NACK with/without SR
Format 1b
FDD (1CC)
2-bit HARQ ACK/NACK with/without SR (This is for MIMO, 1 bit for each transport block)
FDD (2CC)
4-bit HARQ ACK/NACK with channel selection
TDD (1CC)
4-bit HARQ ACK/NACK
Format 2CQI (20 coded bits)
Format 2CQI and 1 or 2 bit HARQ ACK/NACK - 20 bits - Extended CP only
Format 2aCQI and 1  bit HARQ ACK/NACK - (20 + 1 coded bits)
Format 2bCQI and 2  bit HARQ ACK/NACK - (20 + 2 coded bits)
Format 3
FDD(up to 5CC)
up to 10 bit HARQ ACK
TDD(up to 5CC)
up to 20 bit HARQ ACK
Format 3
FDD(up to 5CC)
11 bit corresponding to 10 bit HARQ ACK and 1 bit positive/negative SR
TDD(up to 5CC)
21 bit corresponding to 20 bit HARQ ACK and 1 bit positive/negative SR
Format 3HARQ-ACK, 1-bit positive/negative SR (if any) and CSI report(s).
Format 4more than 22 bits of UCI including HARQ-ACK, SR (if any) and periodic CSI report(s) (if any).
Format 4more than one CSI report and SR (if any).
Format 5more than 22 bits of UCI including HARQ-ACK, SR (if any) and periodic CSI report(s) (if any).
Format 5more than one CSI report and SR (if any).

Following is another tabular format of description of specification, this is intended to give you idea on the contents of HARQ and CSI.
PUCCH Format
Number of Bits
UCI information
Format 1

No Ack/Nack, SR only
Format 1a
1
SISO Ack/Nack
Format 1b
FDD (1CC)
2
MIMO Ack/Nack
FDD (2CC)
4
MIMO Ack/Nack
TDD (1CC)
4
MIMO Ack/Nack
Format 2
20
CSI, no Ack/Nack
Format 2a
21
CSI + SISO Ack/Nack
Format 2b
22
CSI + MIMO Ack/Nack
Format 3
FDD(up to 5CC)
10
Ack/Nack (up to 5CC)
TDD(up to 5CC)
20
Ack/Nack (up to 5CC)
Format 3
FDD(up to 5CC)
11
Ack/Nack (up to 5CC) + SR
TDD(up to 5CC)
21
Ack/Nack (up to 5CC) + SR
NOTE : 'Number of Bits' here the bit length after PUCCH channel coding. In short, the number of ACK/NACK bits does not change by channel coding process, but the number of CSI (e.g, CQI) increases to 20 bits. See PUCCH Channel Coding pag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PUCCH

Overall logics about PUCCH was relatively simple at Rel 8, but as it gets evolved the rule gets complicated and a lot of confusions start arising. A couple of questions you have to keep asking yourself about PUCCHs are
  • At a certain subframe, does UE has to transmit PUCCH or PUSCH ?
  • If UE has to transmit PUCCH, what kind of PUCCH format it has to transmit ? what kind of information it should carry ?
Question is simple,but the answer would get different depending on situation. To figure out the correct answer to these questions, you need to have clear understanding not only on HARQ mechanism, but also on CSI mechanism. HARQ mechanism is relatively simple, but CSI mechanism is pretty complex.. and it gets extremely complicated as it evolves to Rel 9,10,11.
 


Physical Layer Configuraion for PUCCH

If you are mostly working on higher layer signaling (e.g, RRC or NAS) and has to configure PUCCH details in RRC message, you would have some difficulties of understanding/setting physical layer configuration of PUCCH. Following topics would help you in this aspect.



Source https://blog.csdn.net/m_052148/article/details/51982050

LTE上行物理层传输机制(1)-PUSCH上行跳频之Type1频率跳频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辛苦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blog.csdn.net/m_052148),谢谢 https://blog.csdn.net/m_052148/article/details/51982050
1.什么是PUSCH频率跳频(PUSCH Frequency Hopping)
博文《LTE下行物理层传输机制(9)-集中式和分布式资源映射》中提到了分布式的下行资源分配,这种资源分配方式可以有效利用频率的分集效应,增加信号的抗干扰作用。实际上在上行传输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分布式资源分配,即连续的VRB对映射到不连续的PRB对中,这种方式就叫做PUSCH频率跳频(PUSCH Frequency Hopping)。由于上行分配的RB必须使用连续的子载波,因此eNB分配的VRB必须是连续的,并且同一个时隙内连续的VRB必须映射到连续的PRB,如下图所示。
2.为什么要采用PUSCH跳频
采用跳频是为了利用频率的分集效应,增加信号的抗干扰作用。不妨首先考虑下面图1这种RB分配方式。在图1中,eNB在每个子帧subframe的每个时隙slot都分配了若干个连续的RB,用于PUSCH的传输,这个时候看起来并没有问题。
(图1)
然而在某个时刻,系统突然出现了较强的干扰,并且该干扰正好出现在已分配的RB附近,如图2所示。如果这个时候系统没有其他的抗干扰措施,势必会影响PUSCH数据的传输。
(图2)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选择PUSCH跳频可以是其中的一种方案(当然我们在实际设计算法的时候,也会综合采用其他的一些调度策略,因为不涉及到协议规范内容,这里就不做说明)。我们可以采用图3所示的这种跳频方式,这种跳频模式叫做子帧间跳频inter-subframe hopping)。子帧间跳频的策略思想是在不同的子帧里分配的RB位置要错开,从而达到分布式的目的。
(图3 子帧间跳频)
图3所示的子帧间的跳频模式虽然达到了频率分集的效果,但是同一个子帧内的RB并没有分开,因此这种跳频方式并不彻底,还可以继续优化,所以出现了图4所示的这种跳频方式。图4的这种跳频模式叫做子帧内和子帧间跳频(IntraAndInter-subframe hopping)。
(图4 子帧内和子帧间跳频)
图4所示的跳频方式能明显看到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子帧间的偶数时隙与偶数时隙、奇数时隙与奇数时隙,它们的PRB位置是相同的。因为实际环境中的干扰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如果PRB的映射位置不那么规律一点,则频率分集效果会更好些,因此实际分配时会出现诸如图5所示的子帧内和子帧间跳频。
(图5)
上面的这几种跳频方式都可能存在于实际的网络中,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一下PUSCH跳频的大概内容,那么看到这里就可以了,但如果你是专业的开发人员,马上要进行这方面的代码编写,或者你想更深入的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那么就需要继续阅读接下来的内容。因为上面这些跳频图是由下面这些数学公式推导出来的。
3.UE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跳频
在使用数学公式推导PUSCH的PRB跳频位置之前,先介绍下UE是如何判断某个上行子帧是采用跳频还是不跳频的。这里有个总的原则,就是:如果DCI0中的PUSCH跳频比特位(frequency hopping field)被设置为1,那么UE将执行PUSCH频率跳频,否则将不执行跳频。如下图黄色区域标注所示。
如果UE收到了来自eNB的DCI0码流,那么执行跳频的UE,可以通过解析相同传输块最近一次的DCI0码流,来决定子帧n第一个时隙PRB的起始位置。换句话说,如果本次TTI收到了DCI0则按照本次的DCI0解析(对应新传),本次没有收到DCI0但上一次的有,则按照上次的DCI0解析(对应重传)。因为上行RB(无论是VRB还是PRB)是连续的,一旦有了第一个时隙的PRB起始位置,加上DCI中可以解析出的RB个数,就可以知道第一个时隙的所有PRB位置,再根据特定的映射规则(后文将描述这种规则),就可以知道第二个时隙的所有PRB位置
具体来说,UE不是每次发送上行数据都需要DCI0来分配RB资源,比如进行非自适应重传或者上行SPS,或者发送MSG3,这几种场景都不需要eNB通过DCI0分配RB。因此除了上行新传自适应重传这类PDCCH会携带DCI0的场景之外,还有下面这三种不带DCI0的场景需要考虑:
(1)UE执行非自适应重传
这种情况下,虽然eNB并不下发DCI0,但之前新传的时候是有DCI0的,UE只需要查看之前的DCI0中,该TB块对应的VRB是否采用了PUSCH跳频,就知道本次非自适应重传是否需要跳频了:如果上次新传是跳频的,那么本次也需要执行同样的PUSCH跳频规则。
(2)UE发送MSG3
MSG3的资源是由MSG2(或者说RAR)的UL_GRANT下发到UE的,如下图所示。MSG3是否采用跳频,依赖于“Hopping flag”字段:如果该值等于1,则表示MSG3需要执行PUSCH跳频。后面的“Fixed size 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字段则包含了具体的RB资源信息,与DCI0的类似。
关于RAR的详细内容,请参考博文《LTE-TDD随机接入过程(3)-RAR(MSG2)以及MSG1的重传》。
(3)UE执行上行SPS
如果相同传输块的PUSCH数据,一开始就是被半持续调度的(关于SPS半持续调度的内容以后再专门写),那么是否跳频就由最近一次半持续调度分配时的DCI0跳频信息决定。
PUSCH有2种类型的跳频方式:Type 1 跳频和Type 2 跳频。这两种方式的不同在于,使用Type1方式则意味着同一个子帧内两个时隙的RB位置是由DCI0码流推导出的,而使用Type2方式则意味着两个时隙的RB位置是按照预定义的模型predefined pattern)进行的,此时整个上行带宽会被分成若干个子带,PUSCH会在几个子带间进行特定规则的跳频,参考上文中的图3~图5。下文将展开讨论PUSCH跳频的规则,提到的DCI0场景,也适用于MSG3的场景。
4.PUSCH跳频方式1(Type 1 PUSCH Hopping
eNB发给UE的DCI0码流中包含了PUSCH跳频的信息,见下面截图中的黄色内容所示:
可以看到,对于PUSCH跳频来说,DCI0中携带了2个信息:高位N_UL_hop个比特的跳频信息和低位[ ceil(log2[N_UL_RB * (N_UL_RB + 1) / 2 ])- N_UL_hop ]个比特与第一个时隙RB分配有关的信息。那怎么利用这2个信息来推导两个时隙PRB的位置呢?下面一步步的来拆解分析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抽象,没关系,最后会举个实际的例子说明。
(1)跳频信息占N_UL_hop个比特,这个参数值是由带宽大小决定的,具体见下表。比如10M带宽占用50个RB,则N_UL_hop=2。
(2)如果当前是Type1方式的跳频,则如下图所示,第一个时隙的PRB起始位置用变量n_S1_PRB(i)表示,第二个时隙的PRB起始位置用n_PRB(i)表示。
第一个时隙PRB的起始位置等于rb_start,这个值可以从DCI0或UL_GRANT中的RIV字段中直接解码得到,因此接下来的任务主要是解码第二个时隙PRB的起始位置n_PRB(i)。下图是计算第二个时隙PRB起始位置变量n_PRB(i)的过程示意图。从Table8.4-2中可以看到,Nul-hop跳频信息和带宽大小N_UL_RB决定了~n_PRB(i)使用哪个公式以及当前的PUSCH跳频方式(Type1还是Type2)。正如图中的2比特跳频信息NUL_hop=00,此时将选择表格中的公式:
这说明eNB选择的是Type1的PUSCH跳频方式。
(3)如上图所示,在计算~n_PRB(i)的过程中,最终需要用到两个参数N_HO_RBNsb,这两个参数是由RRC在SIB2中配置的,分别对应信元pusch_HoppingOffset和信元n-SB,见下文的图A所示。
(图A)
至此,就可以知道采用Type1方式跳频后PRB的位置了。以10M带宽为例,如果RRC配置的n-SB=1,pusch-HoppingOffset=4,DCI0中的Nul_hop=00,RIV=270。则:
(A)根据RIV=270可以得到VRB的起始位置rb_start=20,rb_len=6。关于RIV的内容,请参考《LTE-TDD随机接入过程(4)-RIV的解析和Preamble资源的选择》。
(B)pusch-HoppingOffset=4是偶数,所以~N_HO_RB N_HO_RB = usch-HoppingOffset = 4。
(C)Nul_hop=00,所以采用的是Type1的PUSCH跳频,N_PUSCH_RB = N_UL_RB - ~N_HO_RB - (N_UL_RB mod 2) = 50 - 4 - 0 = 46。
(D)第一个时隙PRB的最低位起始位置 n_S1_PRB(i) = rb_start = 20,长度rb_len=6。
(E)~n_S1_PRB(i) = n_S1_PRB(i)  - ~N_HO_RB / 2 = 20 - 4 / 2 = 18。
(F)~n_PRB(i) = ( floor( N_PUSCH_RB / 4) +  ~n_S1_PRB(i) ) mod N_PUSCH_RB = (floor(46 / 4) + 18) mod 46 = 29。
(G)第二个时隙PRB的最低位起始位置 n_PRB(i) = ~n_PRB(i) + ~N_HO_RB / 2 = 29 + 4 / 2 = 31,长度rb_len=6。VRB对与PRB对的映射规则如下图所示。
这里对Type1方式的跳频做个总结:在Type1方式中,第一个时隙的PRB位置与不跳频时的PRB位置完全相同,而第二个时隙的PRB位置与第一个时隙相关联
虽然上面计算得到了两个时隙的PRB位置,但UE不是每次都能这么使用PRB资源,协议规定了一个限制条件:当RRC配置的Hopping-mode是“子帧间跳频”(inter subframe)时,那么第一个时隙的资源分配适用于TB块HARQ传输次数为偶数的场景,第二个时隙的资源分配适用于HARQ传输次数为奇数的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RRC配置的是“子帧间”跳频,则意味着一个子帧内两个时隙的PRB位置必须是相同的,没有频率的相对偏移,类似于前文中的图3所示。每个HARQ进程中的TB块,都有最大HARQ传输次数限制,比如最大可以传输5次,那么第1次、第3次、第5次传输就是奇数次传输,而第2次、第4次就是偶数次传输。即便此时根据公式计算得到两个时隙的PRB位置不同,但对于偶数HARQ传输次数的子帧,两个时隙的PRB均使用第一个时隙的PRB资源分配,而奇数HARQ传输次数的子帧,两个时隙的PRB均使用第二个时隙的PRB资源分配。
参数Hopping-mode是由RRC的SIB2下发到UE的,与参数N_HO_RBNsb在同一个结构体中,见上文的图A,该参数决定了是“子帧间跳频”还是“子帧内和子帧间跳频”。
5.PUSCH跳频方式2(Type 2 PUSCH Hopping
当采用Type2跳频方式时,PRB与VRB的位置关系将按照预定义的模式进行。因篇幅关系,本节内容将放在下一篇博文中继续介绍。
参考文献:
(1)3GPP TS 36.212 V9.4.0 (2011-09)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2)3GPP TS 36.213 V9.3.0 (2010-09)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3)3GPP TS 36.211 V9.1.0 (2010-03)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4)http://www.sharetechnote.com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Antenna Power dB, dBi, and dBm

http://kezeodsnx.pixnet.net/blog/post/34276119

天線的功率以mW為基本單位。在無線網路,100mW就很大了,可以傳約1哩,一般是30~100mW。在戶外點對點的ap比較有可能超過100mW,如mesh network。而手機則是相對基地台的位置做調整,GSM900最大2W,GSM1800最大1W。

dB (decibels)
因為RF receiver可能收到像0.000000001的信號,這個值看不出其真正的意義,所以使用相對值dB來表達其具體意義,公式是10log(Pf/Pi)。例如天線可讓功率提升(gain)10倍,即Pf/Pi=10,表示是10log10=10dB。因此10dB的gain就是功率放大10倍。換句話說,3dB的gain表示放大1倍(Pf/Pi=2,log2約等於0.3)。相對的-3dB就表示衰減(loss)1倍,強度變為一半。

dBm
dBm則是以mW為基本單位,1mW定義為0dBm。公式一樣是10log(nmW/1mW)。例如10dBm表示10mW,即10倍功率,3dBm表示2mW,即2倍功率。比較好理解的方式是每增減3dBm,功率差1倍。因此9dBm表示增8倍,-13dBm表示減20倍,參見下圖。


dBi
dBm是信號的gain/loss。dBi則是給天線用的gain/loss。i是指isotropic,是相較於isotropic radiator (等向放射體)的量測。計算方式相同,例如,ap輸出100mW的功率的RF信號,纜線連接產生-3dB的loss,而其天線有6dBi的gain,最後是100mW的功率加上(-3+6)=3dB的gain,因此最後天線是用200mW輸出信號,這個信號就叫EIRP (Euquivalent Isotropically Radiated Power).
Reference
以上內容是從聯強e城市整理而來。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URLs for WWAN

UE (User Equipment) Category                                http://niviuk.free.fr/ue_category.php

LTE ShareTechnote         http://www.sharetechnote.com/html/Handbook_LTE_PUCCH_Format.html